根据宿州市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宿州市分布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崩塌地质灾害及砂土液化地质灾害等五大类。
一、宿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
根据《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宿州市辖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详述如下:
1、高易发区(Ⅰ)
1)龙城—永堌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1)
分布在萧县中东部,面积478.83平方公里。采空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刘套—瓦子口、永堌北和白土一带,因孟庄、毛郢孜、泉沟、花甲寺等7个煤矿采煤,引起大面积地面塌陷,现状采空塌陷面积已达5253亩,积水面积达937亩,最大塌陷深度6米,致使大面积农田无法耕种,部分民房墙体开裂无法居住,道路路基下沉影响交通,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覆盖区,本区岩溶较发育,覆盖层小于40米,地下水水动力交替较强烈,可能引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2)朱仙庄—蕲县采空塌陷、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2)
该区分布在埇桥区的桃园—朱仙庄—芦岭—蕲县一带,面积457.77平方公里。
本区因芦岭矿、朱仙庄矿、桃园矿、蕲南及蕲东矿采煤,引起大面积地面塌陷,现状采空塌陷面积已达37600亩,积水面积达15000亩,最大塌陷深度15米,致使大面积农田无法耕种,部分民房墙体开裂无法居住,206国道水泥路面开裂影响交通,直接经济损失达7.52亿元。
本区广泛地分布有弱膨胀潜势粘性土,易发生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
2、中易发区(Ⅱ)
关帝庙—程庄—张大屯采空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
分布在砀山县南部和萧县西南部,面积493.47平方公里。根据《砀山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朱楼煤矿预计2009年投产,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90万立方米/年,关帝庙、张大屯等煤矿在规划建设中。该区煤层采深采厚比约为40,为采空塌陷中易发区,此外还有一些煤、铁矿产正在勘查,准备开采,随着开采活动的持续,该区将陆续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
3、低易发区
1)宿州城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1)
分布在宿州城区及周边地区,面积196.43平方公里。因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在宿州城区已形成区域降落漏斗,据总站近五年观测资料,漏斗中心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一直保持在22米左右,降落漏斗已趋稳定。区内未发现井管顶托、房屋开裂等地面沉降迹象,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2)曹村—夹沟—符离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2)
分布在埇桥区北部京沪铁路沿线,面积99.59平方公里。现状无灾害发生,但区内第四系厚小于40米,下伏基岩为寒武系、震旦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京沪铁路及206国道从中通过,受铁路震动的影响该区易产生岩溶塌陷。
3)灵璧县城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3)
分布在县城及其周边一带,面积127.46平方公里。现状无灾害发生,但区内第四系厚小于40米,下伏基岩为震旦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灵璧城区及周边地区以开采岩溶水为主,岩溶水静水位埋深15-20米,动水位埋深25-30米,地下水水动力交替较强烈,易产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4)大店—韦集—草庙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4)
分布在埇桥中东部、灵璧与泗县中南部的平原区,面积2479.44平方公里。该区广泛分布有中、上更新统粘性土,自由膨胀率(Fs)40%-61%,具弱膨胀潜势,膨胀土造成上世纪70-90年代中期建造的老式平房中有60%-90%的墙体开裂。
5)大营—永镇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5)
分布在埇桥区南部的大营、永镇,面积206.58平方公里。本区广泛分布有弱膨胀潜势粘性土,造成乡村民房开裂。膨胀土造成上世纪70-90年代中期建造的老式平房中有60%-90%的墙体开裂。
6)砂土液化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6)
分布在灵璧、泗县的北部,面积1860.35平方公里,该区位于地震烈度Ⅶ度和Ⅷ度区,并广泛分布全新世饱和砂土、粉土,其在强烈的震动作用下,可能液化,对建在其上部的建筑工程构成危害。
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Ⅳ)
1)权集—黄口—祖楼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Ⅳ1)
分布在砀山县北部、萧县中西部一带,面积1898.29平方公里, 该区地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松散层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最厚处可达600米,规划期内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小,水位基本处于天然状态,其地质环境条件良好,不易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2)汴河—永安—支河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Ⅳ2)
分布在埇桥区中北部,面积1377.35平方公里。该区中部为平原,地势平坦,松散层厚度多小于150米,仅埇桥区中部厚度可达200多米,中深层地下水受宿州城区开采影响小,不易发生地质灾害。西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粘土和寒武系、震旦系灰岩,虽然第四系厚度较薄,下伏碳酸盐岩岩溶较发育,但岩溶水无开采,水动力条件差,且无重要工程建设,不易引发岩溶塌陷;丘陵地形坡度较缓,不易形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3)朝阳—渔沟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Ⅳ3)
分布在灵璧县东北部,面积111.44平方公里。该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出露地层为第四系粘土和震旦系灰岩,虽然第四系厚度较薄,下伏碳酸盐岩岩溶较发育,但岩溶水无开采,水动力条件差,且无重要工程建设,不易发生岩溶塌陷;丘陵地形坡度较缓,不易形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二、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宿州市划分为4个重点防治区、1个次重点防治区和3个一般防治区。具体如下:
1、重点防治区
1)刘套—萧县城—白土以采空塌陷地质灾害为主的重点防治区(A1)
本区位于萧县的中东部,面积478.83平方公里。区内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低山丘陵区出露地层以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主,平原区以第四系粉质粘土为主,第四系下伏地层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及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现状地质灾害为采空塌陷。
采空塌陷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刘套—杜楼—孙圩孜、毛营孜—永堌、白土—庄里等地,该区现有煤矿19个,其中1个为中型,其余为小型,现有采空塌陷10处,采空塌陷面积已达5253亩,另有部分小型煤矿在规划建设中。随着煤矿的开采,该区易产生采空塌陷。
岩溶塌陷灾害隐患分布在覆盖区,现状未发生,但区内松散层厚度小于40米,下伏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县城及厂矿以开采岩溶水为主,水动力条件较强,存在岩溶塌陷隐患,且有县城、厂矿、连霍与合徐高速公路等重要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为采空塌陷、岩溶塌陷。防治措施为:在煤矿开采区,煤矿开采要严格按矿山发展规划及煤矿开采设计进行开采,按设计预留保护煤柱,同时应对各矿区的采空塌陷进行监测,以确保重要建设工程、城镇、居民区、道路不受采空塌陷灾害的危害。在城区应合理开采岩溶地下水,杜绝过量集中开采岩溶水,防止造成岩溶塌陷灾害。工程建设应防止产生高陡边坡,避免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在该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先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区重点防护对象为:萧县县城、白土、庄里、官桥、永堌等乡镇、符夹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及301省道、文物保护景点等。
2)曹村—夹沟—符离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2)
分布在埇桥区北部京沪铁路沿线,面积99.59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隐为岩溶塌陷。
区内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出露地层为第四系粉质粘土,厚度小于40米,下伏地层为寒武系、震旦系灰岩;现状无地质灾害发生,因松散层厚度较薄,下伏碳酸盐岩岩溶发育,京沪铁路和206国道从中通过,受京沪铁路震动的影响,存在岩溶塌陷隐患。
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在北部京沪铁路沿线,严禁过量开采岩溶水,防止岩溶地下水动荡下降,确保京沪铁路运行安全。在该区进行工程建设前应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区重点防护对象为:京沪铁路、206国道、曹村镇、夹沟镇。
3)宿州城区—蕲县以采空塌陷地质灾害为主的重点防治区(A3)
分布于宿州城区—朱仙庄—芦岭—蕲县一带,面积654.20平方公里。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纪地层,厚100-300米,北部为全新统粉土、粉质粘土;南部为上更新统粉质粘土,具弱膨胀潜势。下伏地层北部为第三系,南部以二叠系煤系地层为主。现状地质灾害北部以地面沉降为主,南部以采空塌陷为主,伴有膨胀土变形灾害。
宿州市城区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目前开采量约4890万立方米/年,降落漏斗影响范围已达119平方公里,预测到2020年需水量将达11600万立方米/年,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降落漏斗将不断扩展,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灾害。
南部地区现有大型煤矿5个,采空塌陷面积已达37600亩,直接经济损失达7. 52亿元,预测到2010年将新增塌陷面积18360亩;另外蕲东煤矿二号井将于2008年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100万吨),龙王庙、钱营煤矿在建设中,骑路煤矿在规划建设中。区内煤层多,厚度较大,开采后易造成地面塌陷。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为采空塌陷、地面沉降、膨胀土变形。防治措施为:在煤矿主采区,要严格按发展规划及煤矿开采设计进行开采,按设计预留保护煤柱,同时应对五个矿区的采空塌陷进行监测,以确保京沪铁路、矿区铁路专线、合徐高速公路、206国道及重要建设工程、城镇、居民区、道路不受采空塌陷灾害的危害。在煤田开采区进行工程建设前,应先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在市区要合理布设开采井,严格控制过量集中开采深层地下水,进行地面沉降测量,掌握地面沉降发展状况,以确定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在该区段进行大型重要建设工程、有集中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建设工程前,应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在南部上更新统粉质粘土分布区,膨胀土变形造成60%以上老式乡村民房开裂。对于区内存在的膨胀土,需在具体的工程建设时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一般防治。在膨胀土分布区,进行大型重要建设工程及线状工程建设前,应先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区重点防护对象为:宿州市城区、朱仙庄、芦岭、桃园、蕲县、西寺坡镇,京沪铁路、拟建宿淮铁路、合徐高速公路、拟建泗永高速公路、206国道,城市供水工程、电厂、500KV和220KV输变线路及变电所,赛珍珠故居、涉故台等文物遗址。
4)灵璧县城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4)
分布于灵璧城区周边地区,面积127.46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为平原;出露地层为第四系粉质粘土,厚度小于40米,下伏地层为震旦系灰岩,其岩溶发育。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灵璧城区以开采岩溶水为主,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岩溶水水位震荡下降,易引发岩溶塌陷。
本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岩溶塌陷。防治措施为:在城区应合理开采岩溶地下水,杜绝过量集中开采岩溶水,造成岩溶水大幅震荡下降,引发岩溶塌陷。在该区进行工程建设前应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区重点防护对象为:灵璧县城、303、201省道、虞姬墓等文物景点。
2、次重点防治区
关帝庙—程庄—张大屯采空塌陷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B)
位于砀山县南部和萧县西南部,面积493.47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出露地层岩性为粉土,第四系厚度200-500米,下伏地层以二叠系煤系地层为主。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朱楼煤矿规划2009年底建成投产,另有关帝庙、张大屯等煤矿在规划建设中,随着开采范围及规模的加大,势必引发采空塌陷灾害,对区内重要建设、城镇、居民、道路等构成威胁。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采空塌陷和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措施为:煤矿开采时要严格按矿山发展规划及煤矿开采设计进行开采,按设计预留保护煤柱,以确保重要建设工程、城镇、居民区、道路不受采空塌陷灾害的危害,在煤田开采区进行工程建设前,应先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区内严禁过量集中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并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掌握地下水变化情况,以防引发地面沉地质灾害。在进行大型重要建设工程、有集中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建设工程前,应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区重点防护对象为:朱楼、李庄、张庄寨等乡镇、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及310国道、101省道等。
3、一般防治区(C)
1)权集—黄口—祖楼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C1)
分布于砀山北部和萧县中西部地区,面积1898.29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地层岩性为全新统粉土,松散层厚100-600米,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
砀山县城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目前开采量约412万万立方米/年,预测到2020年开采量将达1240万立方米/年,过量集中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措施为:砀山县城区应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并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掌握地面沉降发展状况,以确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其它地区亦应合理布设开采井避免过量集中开采深层地下水。在进行大型重要建设工程、有集中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建设工程前,。
本区重点防护对象为:县城、曹庄、葛集、良梨、黄口、杨楼、王寨、青龙集等乡镇,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101、223、301省道、砀山黄河故道生态园等。
2)汴河—杨疃—黑塔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C2)
分布在埇桥区北部、东部、灵璧县大部及泗县,面积5828.58方公里。区内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仅北部局部地区为低山丘陵,出露地层低山丘陵区以寒武系、震旦系灰岩为主,平原区北部为系全新世砂性土,南部为中、上更新世粉质粘土,灵璧、泗县地震烈度为Ⅷ-Ⅷ度区。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地面塌陷、地面沉降、膨胀土变形、砂土液化等。防治措施为:在低山丘陵区及周边开展工程建设前,应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同时禁止过量开采岩溶水,避免发生岩溶塌陷;建设工程应避免高陡边坡的形成,防止产生崩塌滑坡。在平原区开展大型重要建设工程、有集中开采地下水建设工程及线状工程建设前,应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膨胀土变形和砂土液化可在工程建设中,采用工程措施进行防治;在泗县县城及南部应禁止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对泗县大庄镇佃庄村窑厂地下水潜蚀塌陷,禁止两取土坑进行大量换水取土,以防新的地面塌陷发生,造成更大损失,同时应尽快立项进行勘查,查明造成塌陷准确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区重点防护对象为:泗县县城及各乡镇,京沪铁路、拟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和宿(州)至淮(安)铁路和泗永、濉明高速公路,104国道、201、302、303、329省道、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及名胜古迹等。
3)大营—永镇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C3)
分布于埇桥区南部大营、永镇,面积206.58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为平原,出露地层岩性为上更新统粉质粘土,具弱膨胀潜势,第四系厚200-300米。现状地质灾害为膨胀土变形灾害,对以膨胀土为地基的工程应进行地基处理;规划期内深层地下水开采量较小,不易引发地面沉降,但应避免过量集中开采深层地下水。在进行大型重要建设工程、有集中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建设工程及线状工程建设前,应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