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政要闻

重点关注三方面!专家谈东北强降雨地区地质灾害防范

发布日期:2023-08-15 09:30 来源: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编辑: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阅读次数: 字号: 背景颜色:

8月初,第五号台风“杜苏芮”北上,给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带来强降雨。8月10日~13日,第六号台风“卡努”又给东北地区带来新一轮降雨过程。两期降雨叠加,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增高。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自然资源部于8月8日提级提前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Ⅲ级响应,派出专家工作组赶赴东北三省,协助指导地方提前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此次降雨过程中,东北地区地质灾害防范如何?强降雨地区地质灾害防范要注意哪些方面?就此,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专家工作组成员、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陈红旗。
  地质灾害易发区集中在东部北部
  陈红旗告诉记者,东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雨较多,纬度较高、蒸发量较小,一般土壤较为湿润。这里的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其东部、北部山区,遭遇强降雨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隐患。由于溪流发育、表土松散、杂木较多,容易造成局部雍塞,从暴雨到地质灾害的复合链生性特点也较突出。矿山废弃采空区,在强降雨期间也可能出现地面塌陷情况。但与我国西南山区相比,这里地质灾害规模相对较小。这次降雨过程没有造成重大灾情险情,一方面是台风路径及雨量不大,另一方面是重大风险隐患周边受威胁群众已经避险撤离。在居住区、景区、道路、矿山、水库下游等重点部位,各项防御措施针对性较强。
  地质灾害防御专家一线支撑指导
  陈红旗介绍,早在汛期之初,根据自然资源部对全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选派271名专家,采取常态驻守和机动防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汛期下沉一线,直达基层,与各省驻县包乡技术队伍一道为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趋势研判、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管理、监测预警和避险转移等工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同时协助基层完善防灾预案,为重大灾情险情救援处置提供技术咨询,有效解决基层技术力量不足问题。其中有21名专家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上一轮强降雨过后,辽宁、吉林、黑龙江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顶格处置,积极应对,防灾取得一定成效。但连续作战也带来疲倦、厌战、松懈的可能。这次增派专家工作组,主要是到高风险县、乡、村,指导会商研判、巡查监测、风险预警、避险疏散等工作,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强降雨地质灾害防范需要关注三方面
  “基于东北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应对极端降雨过程,尤其需要关注三方面问题。”陈红旗表示,一是增强风险意识。台风降雨多有极端性、不确定性强,防御应对要有极限思维。譬如,当预警区发生变化时怎么办,当接连遭遇灾害时怎么办,当通信中断道路不通时怎么办,这些需要有所考虑。二是加强景区风险管控。到东北避暑度假人员较多,应尽早发警示,落实滞留旅客游客安排。三是严防次生灾害。及时通报雨情、上游水情,留意周边风险,提前考虑到次生灾害应对方案。
  如何做好强降雨过程地灾防御,他建议,在雨前,各级党委政府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通过加密会商研判,尽早明确高风险区,针对受威胁人员提前制定避险转移方案,加强预案检查核查,提前将关键防御力量预置到重点部位,确保遇有风险时能按风险等级迅速启动预案,落实防御响应措施。在降雨过程中,群众要按照预案,服从指挥,多留意房前屋后、开挖堆填处、上下游左右坡的异常,要主动规避风险、防范风险。在强降雨过后,应查看一下已有隐患是否变化、是否出现新的隐患,优化后续防治安排。
  “目前,在三省的东部、北部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大量干部、群众、专家、专业队伍正在野外巡查排查,8月份汛情雨情较重,建议明确不同时段计划安排,要密切关注,也要注意自身安全。”陈红旗提醒。
  极端天气地灾防治面临挑战
  陈红旗表示,经历近期强降雨检验,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前期对“七下八上”关键期地质灾害形势的研判、部署整体符合实际情况,调查、监测、防御、治理四方面措施正在发挥有效作用,最大程度避免和减轻了损失。“应对极端天气地质灾害,无论是理论认识、防治技术均遇到不少挑战。”陈红旗坦言。例如,当前局地极端降水,雨量、落区都有很大不确定性,加上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隐蔽性,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经验模型与判据适用性受限。又如,一般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措施,是以往年规律为基础的。常态看应是最优的,但在遭遇二次或次生灾害、或需要二次转移、或者道路通信中断等极端情况下,该怎么办,有待进一步总结来自乡村社区的临机处置经验。再如,在经历持续强降雨的区域,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转化加剧,地质岩土体稳定性受强烈扰动,过去的固沟、护坡、排水、乃至地下工程如何进一步提高工程地质安全设防标准,从长期规划看也需要加以考虑。